[女智崮]
位于礤石峪南1500米,此山独立成峰,相传南唐时期刘金定曾在此占山为王,劫富济贫,行侠仗义。现山顶有旗杆窝子、大小观景台等。

仙闾灵府
[天平前寨]
在隐仙观北3000米,大石门沟两侧各自独立成峰,海拔450米,两山顶平坦如场院,面积各有50余平方米,既有寨顶,又似入沟之岗哨。两寨周围多松树,尽显神秘天险。
[礤石刻石]
“礤石”为一块光滑平整的斜面巨石,位于隐仙观东南,上刻有“礤石”二字。附近还有“仙闾灵府”、“翠柏胜景”、“翠柏森严”等题刻。
[陈抟酣睡处]
位于隐侧观东山坡上,古籍记载,此处“侧身而入为门,直身而上为洞,鞠身而登为楼,转身而临为台,耸身而上直凌其顶为峰,皆大石磊磊,自相倚著,疑有巨灵负而垒之。”相传,北宋著名道士陈抟老祖曾在此修炼。
[古栎群]
位于隐仙观东侧山坡之上,共有20余株,树龄约150年,树高12米左右,胸径1米左右,是我国华北地区特有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代表树种。其中有名的为“绝壁峥嵘”,生于一巨大裸岩之上,分外苍桑。“龙凤呈祥”,年代久远,外形酷似一龙一凤。“顽石育栎”,此树生于一巨大孤石之上,尽显巨石的宽容和栎树的顽强。“卧栎傲雪”,此树高大茂密,卧于乱石,坚韧不拔。
[炼丹炉刻石]
位于上场东1000米,巨石堆成,形状自然,上题“炼丹炉”三字,落款:康熙癸巳年,赵国麟。据传,为明代万历年间开山祖师于元虚炼丹的地方。
[贵人峰]
又名挂山橛,位于隐仙观后2500米处。此峰孤峰冲宵,上下如削,犹如冲天一柱。峰顶有于仙衣冠冢。世有不避艰难,也于冒险者,方可攀登凭吊。《岱览》称其峰:“有秉圭执璧之容,秀骨天成,诸峰若为环卫,犹如泰山丈人峰。”
[隐仙观]
位于礤石峪西北1000米处,东西两侧溪水潺潺,前沿山涧,后倚断崖,松摩飞檐,云挂兽脊。游人入观,有乱石可渡,有断桥可通。据《泰安县志》记载,隐仙观为明万历年间道士于元虚所创建。于为汶上人,年八十羽化,人称蝉蜕真人。隐仙之名由此而来。隐仙观整个建筑群落依山就势,结构布局自然巧妙,主要建筑有吕祖殿、三清殿、玉皇阁等。吕祖殿西为三清殿,内塑有玉清(天始元尊)、上清(灵宝天尊)、太清(道德天尊)的神像。殿前还有山神庙、昆仑洞等诸多景点。
[六逸堂]
位于吕祖殿西,倚地势而建,整个建筑为四梁八柱挑梁式,相传为李白、孔巢父、韩准、裴政、张叔明、陶沔六位文人雅士居住过的地方,现堂内有诗仙李白塑像。后门槛上刻有“筱洞天”三字。
[吕祖殿]
位于玉皇阁西60米,房屋3间,后倚巨石,前拥古柏,立于悬壁之上,与“壁立千仞”刻石遥遥相对,殿内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。右墙壁绘有八仙图。
[灵官庙]
位于玉皇阁后,三清殿前,也称“王灵观”。后有楹联:“铁面无私,不拒吉人善事;金鞭有眼,专打乱臣贼子。”
[习书房]
位于现路东小桥边姊妹松下,已倒塌,是赵阁老(字国麟)在此攻读的地方,后来赵官至大学士,但不忘旧情,从北京送来一块透明碑,现立在吕祖阁东面。
[玉皇阁]
位于三清殿正南20米,分为上下两层,各两间,高7米,下层为人工方石构建,气势宏伟。保存有四大天王古壁画。下层为“金厥云宫”,内塑“福、禄、寿”三神。

[鸡冠峰]
位于隐仙观西2500米处,周围以松柏树种为主。峰顶一巨石,外形远看酷似鸡冠,故名鸡冠石。
[姊妹银杏]
姊妹银杏位于玉皇阁下50米,树高38米,冠幅约14米,根径1.45米,两杈胸径分别为0.98米、1.02米。此银杏为雌性,因一株分两干,刚劲挺拔,枝繁叶茂,人们俗称姊妹银杏,树龄在1200年左右。
[昆仑洞]
位于隐仙观下,洞深约15米,洞口刻有“昆仑洞”三字,题刻时间及书刻者不详。
[隔尘桥]
又名迎仙桥,俗称九孔桥,位于隐仙观前,西临姊妹松,东为千年紫藤,是通往升仙台的必经之路。
[千年紫藤]
位于隐仙观隔尘桥下,藤干长30余米,藤冠约6米,茎粗0.37米,藤下溪水穿流,藤枝穿山跨涧,四处逶迤,古藤死而新藤生,藤缠树,树绕藤,藤树相依。
[竹溪刻石]
位于隐仙观南、隔尘桥东北方。有“竹溪”、“活浚”、“壁立千仞”、“云路”、“桃源深处”、“玄圃”、“湍激”、“泓沸泉”等摩崖刻石。其中“桃源深处”为赵国麟所题,其余刻石年代不详。
[姊妹松]
位于迎仙桥以上60米处,树高20米左右,胸径分别为0.39米,0.4米,因两树并列生长,相互依偎,略显大小,故称姊妹松。
[升仙台] 
位于隐仙观对面山梁之上,面积30平方米,台中有一石缝长3丈余,并长有柏树5株,树龄200余年,有清乾隆年间泰安知府颜希琛题刻“升仙台”三字,相传此为于元虚升仙之处。[礤石峪] 长约350米,北南走向,北起小普陀岩、贵人峰,流水注入黄花岭水库。此山谷贯穿隐仙观景区、礤石峪林区驻地、魏家沟村、黄花岭村,森林茂密,溪水潺潺,自然景观宜人。
|